文化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,中外优秀的成功企业都有其卓越的文化。“文化兴行”是中外银行家们普遍关注的重要话题。近些年来,国内不少中小银行对企业文化建设越来越重视。本人就中小银行如何打造成具有本土特色的企业文化,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。
首先,为数不少的人对企业文化概念的理解存在误区和片面性,将“有文化”等同于“有企业文化”,其实不然。
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的指导思想和管理风貌,是企业在长期的业务经营和管理活动中,逐步形成并为全体员工尤其是企业高层管理者们所认同、遵循、带有本行业特征的价值取向、行为方式、经营作风、企业精神、道德规范、发展目标等因素的总和。企业文化是物质和精神因素的综合体,一般包括表层的硬文化、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三个层次。“表层的硬文化”是指企业文化的物质的外在表现,包括该企业的建筑、设施、环境等。企业的这类有形财富,是企业文化发展水平的体现,因为其多与企业的硬件条件直接相关,故称“硬文化”。“制度文化”是企业的各种组织机构、组织制度、规章制度等管理文化的体现。“观念文化”即精神文化,亦称企业精神,是指企业的价值观、企业愿景、经营哲学等无形的文化部分,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。
由此可见,所谓“大海航行靠舵手”,是指企业文化以精神导向为核心,却以物化的设备、组管和行为为载体,在企业的统筹规划和市场行为中起到导航的作用,对于企业终极的市场定位、运营宗旨以及处世态度都有决定性意义。
所以,搞企业文化并不能简单地和精神文明建设混为一谈,企业文化也不只是搞一些文娱活动、宣传活动等等;也不是到处张贴格言警句,就能形成企业文化;也不是简单指企业的行为规范、企业纪律制度等,而是整个企业所共有的一种愿景、理想、奋斗目标及在奋斗过程中员工的价值取向、服务理念、执行力等。然而,目前我国一些中小银行尚不拥有一个系统的完整的企业文化体系,企业文化建设大多停留在文体活动、张贴标语、规章制度的制定与执行等,有的表面上虽冠冕堂皇,但内容和精神实质却是空洞乏力。
其次,不知道如何搞文化建设。中小银行的领导尽管都知道文化的功能与作用,但有些领导不知道从何处着手,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缺少具体的路数和有效的手段,有时会造成企业文化建设同业务发展脱节,没能很好地联系本行的工作特点和业务实际。如果银行实际业务操作与银行文化所倡导的经营理念不一致,甚至背道而驰,那么,不管这些理念听起来有多么美好,多么动人,银行文化的实际效果肯定会不尽人意,最终影响甚至阻碍业务的增长。这样,企业文化就成了附庸风雅的手段,而不是提升精神的坐标。如花旗银行企业文化形成后,便体现在日常的各种经营活动中,通过各种形式,“无孔不入”地渗透到职工的思想中去,像无声的命令促使员工朝着同一目标前进。
文化是靠总结和提炼出来的,文化建设有其共性的一面,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,一定要结合实际,要努力打造成符合本土特色的企业文化,建立独特的企业形象识别系统(CIS),包括理念识别系统(MI)、行为识别系统(BI)和视觉识别系统(VI)。下面,我对中小银行如何搞好文化建设,提几点建议。
第一,进行企业文化诊断。企业文化诊断主要包括发展历史的整理以及组织氛围、员工满意度、企业文化现状、员工价值观取向等方面。可借助调查问卷、丹尼森的组织文化模型、列表调查分析模型等进行具体的诊断。
第二,如何提炼精神层。一般可以广泛发动群众,实行领导、员工和专家相结合,采取讲故事、征集提案等方式,广泛征集,认真提炼,优中选优。还需注意从实际出发,突出行业特点和企业个性,能够激励员工成就今天,创造明天。如建设银行企业愿景是“始终走在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最前列,成为世界一流银行”;农业银行的核心价值观是“诚信立业,稳健行远”;招商银行经营理念是“因势而变,因您而变”。
第三,如何提炼制度层。外部可在市场调查、公共关系、宣传广告、服务水准和公益活动方面多做功课;内部则可以在工作环境营造、人文环境营造、员工教育、企业制度、文明礼仪、竞争方式上多下功夫。
第四,如何提炼物质层。应在产品设计开发、建筑物外观、办公用品,室内装潢、广告设计、员工服饰方面展开工作。
第五,一定要打造本土特色,不要“东施效颦”。同时,文化建设,要坚持常抓不懈,切勿一蹴而就。
作者简介:徐德顺,北京大学中国信用研究中心研究员,中国企业联合会管理咨询委员会委员,美克斯特(北京)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,高级经济师,管理咨询师,多家商业银行或企业集团独立董事或顾问,多所高校客座教授,曾在中国人民银行分行、地方商业银行、中外投资银行等工作。主要研究领域是:金融市场信用;中小银行发展策略;企业投融资技术;产融资本融合。